灯笼的制作流程如下:
一、步骤:
1、用竹枝。或竹条做骨架,首先把竹枝,竹条用水侵泡,吃透水方可以用。
2、一般做方形,或圆柱形。
3、竹枝各个交接处用铁丝绑牢。
4、白纸和红纸剪成骨架大小,尽量多一点。
5、选择好的图像,能自己画最好,不行可以用图裁剪,必须用红纸。
6、用白纸先将骨架包好粘牢,再将裁剪好的粘在白纸上。红白纸中外露可以减掉。形成缕空。
7、安装照明,用铁丝做一吊盘,灯笼一半高,挂于上口。放蜡烛即可。
8、现在灯笼布都用布料,选择透光度高的丝绸。裁剪好,一般裁剪9块椭圆形的,粘贴,或者缝制都可以,最后交接处,用胶粘合。
二、过年灯笼年俗
1、过年灯笼可以烘托新年的气氛,又增加了喜庆的味道。因为红灯笼不仅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而且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
2、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原始雏形。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兴盛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
3、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4、每逢过年时都要上一盏红红的灯笼悬挂在门庭或屋中。红红的灯笼在大年三十夜里点燃悬挂于门庭或屋中既照亮了黑夜又照亮了全家人的祥和幸福。这是多年来的一种习俗,也是儿时的一种童趣。
1、首先准备好制作吸管灯笼所需的材料:
一次性杯子、吸管、剪刀、皮筋、美工刀、绳子,首先用剪刀将一次性杯子上边缘剪掉一部分,然后用美工刀_一次性杯子底部打个洞,将绳子从一次性水杯底部的洞穿过去。
2、将灯泡装到一次性水杯里面,然后将准备好的五颜六色的吸管剪成比一次性水杯稍长的长度。
3、将剪好的吸管围绕一次性吸管依次排开,用绳子将吸管固定好,简易吸管小灯笼就完成了。让灯泡通电,就会得到一个简单又漂亮的手工小灯笼。
1、先准备好剪刀、红色和粉色卡纸(新手需要多准备几张);
2、取出一张红色卡纸,将卡纸规整对折;
3、再沿“纸脊”剪开卡纸,最后预留 5 厘米。
4、再把卡纸卷几下,使其看起来有弧形;
5、再把卷住的卡纸打开,首尾相接,用双面胶粘到一起,就成了一个圆筒形;
6、再把粘好的圆筒往下压,再用手慢慢调整纸条的弧度,灯笼的主体部分就制作完成了;
7、用针线、一次性筷子把灯笼两头用针穿上几条线,把线打上结;
8、把一头的线绑上一根小木棍,可以作为灯笼的提手;
9、再把两种颜色的卡纸用剪刀剪成细条,混合作为灯笼的流苏;
10、把灯笼的流苏绑到制作好的主体部分,灯笼就制作完成了。
1、所需材料:
(1)灯笼骨架:硬纸板若干(废旧包装箱)、彩色复印纸
(2)灯笼外部装饰:红色卡纸若干(越大越好,或者其他红色包装纸)、卡通年画(贴画)3张、贺卡3张、卷纸芯6个、红色春联(对联)若干、钻石贴纸、福字贴画、中国结(购买或自制)等。
(3)工具材料:剪刀、裁纸刀、宽胶条、双面胶、胶水、胶棒、绳子等。
2、制作过程:
(1)制作灯笼骨架。
由于是双层六角宫灯,最重要的是搭建骨架,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先做下层灯笼骨架。裁剪12块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硬纸板,竖着按顺序拼接并粘贴牢固。每块骨架的大小取决于灯笼的大小。这个做的算是大灯笼,下层骨架每块大小约为一张普通贺卡。
再做上层灯笼骨架。裁剪12块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硬纸板,横着拼接并粘贴牢固。每块骨架的大小要与下层灯笼骨架协调。
(2)上下灯笼外部装饰
下层灯笼是主体部分,外部装饰要精美、闪亮。灯笼当然是亮红色的最好看。所以用亮红色硬卡纸将下层的六面包裹粘贴。6个侧面粘贴不同的图案,分别是3个羊年贴画和3个立体花型贺卡。
下层灯笼底部装饰:用现成的金色福字贴画封住下层灯笼装饰,然后穿上中国结,作为底部挂饰。
上层灯笼外部装饰:分别用硬卡纸打印好吉祥的祝福语和祥云图案,依次粘贴牢固。如果孩子喜欢,还可以把灯笼外部贴彩色的亮晶晶的钻石贴。在光线的照耀下,灯笼更加闪亮绚丽。
上层灯笼的飞角:采用及其环保的材料制作——废旧的卷纸芯。上层灯笼6个飞角装饰:自制红色穗子(流苏),粘贴在飞角下方。上层灯笼顶部装饰:采用红色包装袋(或其他硬质包装纸)蒙住上层灯笼顶部
(3)上下灯笼连接:用彩色或红色粗绳将上下灯笼连接,并将上层灯笼骨架底部与下层灯笼顶部骨架固定好。这样,一个大红灯笼就做好了。